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助力中国数字化建设

首页 要闻 企业新闻
庚顿姚羽|打造数据强基,激发数据活力,是工业深水区数字化的关键。
来源:庚顿数据  更新时间:2023-02-15 10:19

开年之初,知名媒体36氪特别开展展望2023系列,采访了北京庚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羽,并以《庚顿姚羽:看好工业软件领域的中国本土产品成为数字化网红产品 | 展望2023》为题,将各行业、专家对数字化的年度观点收集并传播。

以下是采访全文。



打造数据强基,激发数据活力,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姚羽



 | 数字时氪
封面来源IC photo
数字化浪潮正在影响全产业发展。
在国内,产业数字化的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比重的81.7%,占中国GDP的32.5%,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数字化与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但经历疫情三年,各产业都受到不用程度的影响,产业数字化在新的阶段下如何发展?2023年,数字化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36氪数字时氪特别开展展望2023系列,希望将各行业、专家对数字化的年度观点收集并传播。
本期是我们展望2023系列的第四期内容,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庚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羽。

姚羽现任北京庚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产化工业软件领军人物;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曾供职世界500强物联网核心部门,2009年加入庚顿数据;超10年以上实时数据库研发、解决方案和服务经验,多年IT & OT团队管理经验。

姚羽带来了他对于2023年数字化的展望:
  • 我认为2023年数字化市场的网红产品可能是那些突破国外“卡脖子”重围的中国本土产品。
  • 数字化是团队工程甚至全员工程,需要企业的一把手、CIO/CDO和团队甚至全员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创造真正的产生数字化价值。
  • 2023年,我最期待的是数据应用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和增长。
以下部分为专访部分(经数字时氪编辑):
Q:很多人认为,重大的群体性灾害、灾难、变故后,全社会的心态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从您的角度来看,疫情三年对于企业经营理念、数字化的理念是否发生了一些系统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会如何影响中国数字化的趋势?
姚羽:经过三年重大疫情之后,企业数字化经营理念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不能定义为系统性、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早在疫情之前中国企业已经逐渐走向专业化、精细化、数字化,通过各种系统工具、各种智能设备实现精细化、无人化、数字化、远程化已经大势所趋。但疫情也确实加速了这种趋势的推进。
Q:疫情前后,中国对于数字化的价值判断是否发生或者会发生变化?具体是什么?
姚羽:疫情前后企业对于数字化价值的判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会有一个更加认可或者更加不认可的过程。
拿我熟悉的行业和服务的客户说,疫情防控政策下,能源电力企业或者工业企业员工不能正常到岗,大家坐在家里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比如远程监控系统,就能知道任何一个电厂、一个水泥厂、一个化工厂产线、车间、设备运行情况,通过各种SCADA系统查看甚至远程操控生产实时运行情况。为保证能源电力的供应、保证国计民生,必须通过各种数字化系统和数字化手段克服管控带来的影响。
这类工业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既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也包括高层领导人员,他们都需要知道整个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大量远程数字化系统成了刚需,不需要到达现场,也可以获得每天的设备运行状态以及生产经营数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以前很多生产企业没有象现在这样如此重视这些数字化的这些手段,信息化部门地位也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层领导对数字化产品和手段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Q:疫情因素后,有人认为,中美在数字化的需求上呈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趋势,您怎么看?如果是有差异,这未来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业影响?如果是一致的,背后是否有共性的因素?
姚羽:中美数字化需求确实呈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趋势,但是本质上大体一致,中国数字化正在走向精细化,欧美发达国家比今天的中国更深入和广阔。早些年欧美企业把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制造产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近年来随着廉价劳动力红利的逐渐丧失,他们一方面将产业逐渐转移到劳动力红利更多的区域,另一方面则在本土重启或强化发展高端制造。
中国的发展也存在类似趋势,粗放的、非数字化生产和经营势必面临淘汰。目前富士康、三星、惠普等一方面将一部分制造产业移回本土,一部分则从中国迁移往东南亚、印度、越南。所以,通过数据实现精细化及高质量发展,都是国内外企业同步追求的更高目标。
Q:对企业而言,2023年中国的数字化是否有红利,红利可能是什么?

姚羽:当然是有的,最基本的一个红利是中国的数字化开始倍受重视。其次催生了大量ToB类国内企业进入数字化服务市场,打破了欧美头部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国内企业拥有了更多掘金机会,国内市场空间也会进一步释放和成长。中国大中小型企业基数大,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和低碳化发展已然大势所趋,尤其对国有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早晚快慢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经济红利,既适用于甲方,也适用于乙方。

Q:在当下,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后,可以明显看到体制内的数字化的预算会更充裕,这会对中国整体的数字化转型产生什么影响?
姚羽:从好的方面来说,体制内企业数字化预算充足,可能会导致大量厂商杀入市场,对甲方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更多的可对比性,整体上能够促进数字化行业的发展。从不好的方面来说,预算即利益,需要预防滥竽充数甚至以次充好。但我相信,大浪淘沙,最终留在历史舞台上的,都是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玩家,能在数字化大潮中实现双赢的优秀企业。
Q:此前,大部分企业为数字化的投入动辄千万甚至数亿或数十亿元,如何看待这样的数字化增长和红利,未来这种模式是否持久?

姚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我们国家整体至上而下对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价值产生了深刻认知,开始阶段的大量投入无疑能够促进我们国家数字化快速发展,因此短期内红利不菲。各种数字化手段、工具、系统刚开始诞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低价值、高价格,但随着充分的市场化、充分的落地数量以及各种的横向对比,慢慢就会趋于正常,逐渐转入合适、持久的模式和状态。

Q:2022年36氪的访谈中,关于谁应该为数字化负责,呈现了2种观点:一把手工程、CIO/CDO ,  您如何看?2023年行业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数字化负责人的变化?
姚羽: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既不是一把手工程,也不CIO/CDO工程。道理很简单,一把手喊口号,中层、基层、一线人员不配合、不理解、不执行,一把手工程一定沦为空洞工程。但反而言之,一把手不重视,CIO/CDO很难推动。因此,二者之间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既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推动,也要自下而上的落地和执行。
数字化转型的口号已经喊了一段时间了,最开始喊出这个口号的都是我们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国企、央企的这些体制内的一把手,可谓高瞻远瞩。也正基于此,我认为2023年的中国企业数字化会发生变化。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大型企业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中型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但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数字化都是团队工程甚至全员工程,需要企业的一把手、CIO/CDO和团队甚至全员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创造真正的产生数字化价值。
Q:当下各种数字化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在您看来有什么关键要素是“好产品”一定要具备的么?2023年有什么看好的数字化的相关服务或者产品?
姚羽:能帮用户产生价值的才是好产品。比如帮用户赚钱,帮用户省钱,帮用户省时间,帮用户省劳动力等等。好产品一定要在某一方面给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回报。
我认为2023年数字化市场的网红产品可能是那些突破国外“卡脖子”重围的中国本土产品。比如庚顿新一代工业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标美国的同类型企业产品近20年,是大型工业企业机器设备和产线传感器数据的基础实时数据管理系统,是必需品,然而多年来却一直被海外企业垄断。通过长期的打磨,与时间做朋友,用“铁棒磨针”的心态,庚顿花了20多年打磨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经为我国诸多重大工程和核心项目产生巨大价值。类似的“卡脖子”软件还有很多,尤其CAD 、CAE,EDA、ERP、EAM等工业软件领域,相信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
Q:2022年,国内外您觉得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数字化创新案例?2023年,您最期待看到哪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和增长?
姚羽:2022年国内数字化创新案例非常多,例如中国国能集团综合能源项目群,他们通过统一采集火电、光电、风电等不同能源形式的现场设备及产线数据,通过集中的数字化平台存储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应用这些数据,实现综合能源统一运营和监控,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也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2023年,我最期待的数据应用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和增长。挖掘数据价值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和应用,挖掘数据金库,打造坚实的数据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Q:2023年,中国相比于欧美的公司,在数智化创新方面有什么优劣?
姚羽:2023年中国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创新应用无疑会更加蓬勃,但相较于欧美企业,中国在基础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而这些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治理方面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基础数据治理好了,才能保障数据在深化应用之前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大部分企业近二十年的信息化实践主要是集中于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核心生产业务的深水数字化及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才开始进行实践探索。因为深水区业务需要的软件工具要求更高,必须是工业知识及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成的工业软件,专业壁垒较高,融合难度较大。而国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已经开始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拥有二到三十年的业务融合、专业融合实践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工业软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爬坡周期长,研发难度大,但应用价值高,市场空间广阔,值得一代又一代人付出努力。

图片


上一篇:ChatGPT如何革命智能客服,引爆AI应用浪潮式迭代? 下一篇:金融机构智能开户:扫描页定制、图像质检、PS篡改检测、证照识别、账户风险防控

会议新闻查看更多>>

会议通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