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要进行长远谋划,才能把握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近日出炉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亮出了广州科创发展的最新蓝图。
《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广州打造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的目标,并明确了“五大任务”“十大工程”。
2月2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科技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解读《规划》内容、介绍落实举措。
锚定目标 打造“三个定位”、实现“五个提升”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首先从定位目标、空间布局、技术领域、具体举措等解读《规划》内容。
他表示,广州将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一条主线”,锚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两个目标”,打造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三个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实现创新策源能力、技术攻关能力、科技赋能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创新生态活力“五个提升”,“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主要城市先进水平。”
记者留意到,《规划》罗列了12个“十四五”时期广州市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指标,其中包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15%、省级以上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数达320个、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亿、R&D投入强度达3.4%、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60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24.5%等。
擘画蓝图 构建“一轴四核多点”空间布局
谋篇布局,必先构思框架。广州把擘画“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创蓝图”中勾勒出“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
“一轴”是承载广州未来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脉络,它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致力打造为新时代广州城市发展第三中轴线。
“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创新核。“多点”即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
“‘一轴四核多点’布局将推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弓鸿午表示。
集中突破 强化“4+7+4”重点技术领域部署
重点技术领域的部署,是一座城市科创发展的“风向标”。《规划》提出,广州“十四五”时期将在战略前沿与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领域、城市治理与民生科技领域这三个领域加强技术领域系统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其中,战略前沿与基础研究领域有4个重点:生命科学、海洋科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空天科技。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领域有7个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城市治理与民生科技领域有4个重点:综合治理与公共安全、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现代农业与生物安全、卫生应急与健康保障。
细抓落实 明确“五大任务”“十大工程”
弓鸿午介绍,《规划》锚定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布局了“五大任务”“十大工程”。“五大任务”包括:一是聚焦科学发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挖掘高校科技创新潜能;二是抓好技术发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三是引领产业发展,加快推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动科技惠及社会民生;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推进创新人才国际化;五是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加强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
“十大工程”包括:实验室体系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高新区培育、科技企业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引培、穗港澳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等十大工程。
弓鸿午表示,下一步,市科技系统将抓好《规划》落地实施,持续增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记者方晴)